用“自由建筑”拷问建筑本质的石上纯也 | 展览推荐 王晨歌 在“石上纯也:自由建筑”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开放当天,限量2000张预售票全部售罄,之前听闻过于火爆排队时长一小时起,于是上周末趁着利奇马台风来袭赶紧观了展。没想到路上几乎没有人的情况下,展览内观众依然不少。 一个好的展览,不仅要求作品本身质量绝对是顶级之外,更在于展览是如何向观者有效传递信息并引起共鸣的。对于作为相对小众的建筑师作品展,能走进PSA这样顶级的展馆并取得如此大的反响,石上纯也是怎样传递信息的呢?传递有效信息本身也是我们建筑设计师在改造空间、营造场所中的核心目标,在此分享一些由观展生发的个人体悟。 石上纯也(Junya Ishigama),图片来源:© Raymond Depardon 建筑师作品展相对小众 石上纯也却能让所有人产生共鸣 为什么建筑师作品展是相对小众的?从创作诉求和功能性来说,艺术家创作一个作品是直接面对大众的,绝大多数的艺术展的展品也是为了展览本身制作的。而建筑师的作品首先面对的是甲方,图纸、模型、手稿等物料大多是为了和甲方或团队交流时的工具,然后再重新整理制作之后才作为展品,面向一般的大众。因此建筑师作品的艺术性是不纯粹的,其艺术价值是附着在为了满足功能(比如一个美术馆功能的设计图纸)本身制作的过程物料上的。 因此对大众而言,建筑师作品展就有了一定的观赏门槛,一般人需要对建筑设计有一定的了解才能走进建筑师的思想世界。最近在上海同期展出的KPF建筑展和Steven Holl建筑展就有这样的特点。 KPF展示的大量的原创幕墙节点模型,这些显然是面对专业人士的对公司技术层面的展示 号召力和影响力远远超过正常的建筑设计展的石上纯也展览,就显得非常与众不同。首先,这个展览曾在2018年首展于法国巴黎的卡地亚基金会,这是承办方巴黎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首次单独为建筑师个人举办展览,也是石上纯也本人的首次大型个展。今年来到上海后,“石上纯也:自由建筑展览”的举办地PSA,这个由发电厂改造而成的博物馆已经是国内乃至亚洲规格最高,影响力最大的当代艺术展馆之一。而同时,石上纯也展览的观众口碑极好,非常受欢迎,哪怕我们去的是台风天,路上几乎没有人的情况下,石上纯也的展览观众依然不少。另外,石上纯也的展览也得到了专业机构和艺术领域的高度称赞,获得了包括年度最佳艺术展等各种奖项。 法国巴黎“Freeing Architecture”展览现场 © Laurian Ghinitoiu 石上纯也的展览能如此受欢迎,在于其强调的“跳脱出一般的建筑设计思维,用全新的角度去思考建筑是什么”。这种颠覆通过“自由建筑”这一内核表达出来。也就是说,这个展览展示的是石上通过“建筑”这种工具媒介来表达他独特的世界观与艺术观。在这里建筑设计本身不是主体,在这里建筑设计领域的图纸,模型变成了类似画家的画布一样的东西。大家不再意识到是在看一个“建筑”,而是完全沉浸到一种石上用构筑的方式创造的一种“自由的观念”之中。 而这个观念是如此的平易近人,几乎所有人(特别是非建筑领域的观众)都可以毫不费力的理解并产生共鸣。其实我们很容易接受建筑师不自由这一观念,一个建筑的产生永远受制于场地条件,结构,材料,造价,规范等等。那什么是‘自由建筑’呢?在这个展览中我的理解是一种跳出建筑本身建造使用的种种束缚条件,从建筑的外部来观察“什么是建筑?”或者说“什么可以是建筑?”。而在这样的外部追问下,建筑师和普通人其实一样,都在石上的19个作品的观看中重新获得新的启发和认知。 神奈川工科大学工房,照片,2004,日本神奈川县,©石上纯也建筑设计事务所 “石上纯也:自由建筑”展览现场 放下身份、常识和技法 可谓真正自由了的建筑思想 展览的19个项目像一个卷轴,带领我们一步步揭开石上从建筑本质上持续追问的史诗般历程。荷兰迷宫公园游客中心将日常散步的小径变成了一个游走的玻璃房子;山东白鹭湖一公里长的文化中心相对原本的湖面,彻底重构了一组新的景观体验;建在山谷中高达40多米、平面却仅一百多平米的谷之教堂,将人在建筑中能体验到的神性推到前所未有的激烈程度;艺术植物园设计中,石上将建筑场地原本生长的树木移植,重新梳理后栽种在建筑场地边新的公园中,创造了一个新的人工自然景观……可以说几乎每个项目给出的解决方案都是对其项目类型的一次从外部进行的全新思考。 作为建筑师,除了关注一些细部设计,我和一般观众的体验应该是相似的——原来建筑还可以是这样的,原来建筑还可以塑造这样的感觉,原来建筑师想要的东西我也可以理解认同…从这个意义来说,这确实是真正的自由了的建筑思想。 荷兰迷宫公园游客中心,图片,2012,荷兰泰斯耶克,©石上纯也建筑设计事务所 “石上纯也:自由建筑”展览现场 谷之教堂,效果图,2016,中国山东省,©石上纯也建筑设计事务所“石上纯也:自由建筑”展览现场 森林幼儿园,绘画,2015,中国山东省,©石上纯也建筑设计事务所 “石上纯也:自由建筑”展览现场 再回到“自由建筑”这个展题本身,这个自由的定义对我们来说,是放下建筑师的身份和之前所学习到的所有知识和常识,用更加自由的心态和方法来去对待设计。石上在每个项目中放下所有建筑身份带来的一切成见,先去学习环境里的每一处细节,每一处景色,每一段历史,像一个植物学家、历史学家、孩子、学生、教授、老人、主妇、信徒一样去发现每一个设计机会。忘记自己是建筑师和所有建筑的流派、技法、材料,去更加单纯的发现每一个设计的机会。这个也是展览最感染我们的部分。 石上曾说过,“我通过建筑设计来实现创作,我想在作品中创作的不仅仅是单一产品,而是新的景观和环境,我想创造新的世界。…我希望观众可以通过展览看到各种建筑的未来可能性,获得乐趣。当然,不仅限于建筑。对于作为人类的我们所创造的新世界,可以感受到一种蕴藏着梦想与想象的环境。” 从这个角度来说,自由建筑的思想已经超越了建筑本身,石上在这里构建了属于自己的一种设计哲学方法论,而在设计之外,或许无论你是什么职业,只要你从事着和创造性有关的工作,或许,从彻底的外部去重新凝视它,重新思考它,你便能获得一片更加广阔的天地。 “石上纯也:自由建筑”展览现场 石上纯也为每个项目手写了一首小诗,作为项目的介绍、设计概念和目标。他用的词语是如此平常,比如“挖出泥土填入混凝土”,“包裹玻璃”,“又大又薄的空间”等。从诗本身的角度来说跟路易康的诗意相去甚远,但从说明设计的角度来看你会被这一段段简洁、有力、又蕴含丰富的内容所折服。要知道设计介绍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最容易忽略,也是最鸡肋、最不会说人话的部分。但是石上纯也的小诗一样的设计介绍则完全不同,用不到一百字,将这个项目的背景条件、设计手法、设计理念、思考方式和希望最终达到的效果清晰明了的传递给观众。我们可以强烈的感受到他的设计就是起源于这段小诗,而又结束于这段文字。 石上纯也为每个项目写的小诗,同时也是项目介绍 […]
赢商网专访彼山 | 为什么别人家的商场死角,能做到客流“爆表”? 商场死角注定会成为“死局”吗?如何吊打常规套路重新盘活,让客流爆表? 上月,彼山设计团队接受赢商网专访,分享建筑设计与商业项目经验,共议商业死角“复活术”。感谢赢商网的采访与撰文,也借此与大家交流一些商业运营方法论。 一座购物中心的空间效率,取决于每一处空间能否正常发挥应有的商业价值。在实际情况中,因动线设计缺陷等原因,不少购物中心都局部存在客流循环受阻的商业“死角”,既影响项目整体运行效率,也有损空间体验感。 无论是从提升购物中心商业效率,还是增强消费终端体验观感的角度,激活商业“死角”都显 得至关重要。 赢商网特别策划《购物中心“死角”复活术》大型选题,通过实地调研、对项目操盘手和第三方设计机构等专业人士进行深入采访的形式,为行业呈现一份死角“复活” 图鉴,展示商业背后的运营智慧。 本文采访了彼山设计 BE DESIGN(以下简称“彼山”),从第三方视角解读购物中心死角的认知误区以及正确的“复活术”,针对业主方在开发建设项目时容易忽略的建筑结构、机电设备和动线硬伤问题,以及常用的死角盘活玩法是否真的有效,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 彼山与赢商网团队共同探讨“复活术” 01 购物中心“死角”无法避免不要让它变商场“死局” 对于动辄几万甚至是十几万体量的“商业巨人”——购物中心来说,没有任何黄金切割法则,可以让它们避免“死角”,总有些区域对人流的吸引力不如人意。 这里说的死角是“原生”的——由于空间设计等客观因素导致,“例如商场高区、视线阻隔区域、偏离水平主动线,人流难以到达区域、空间舒适度差区域和同质空间等,这些都是商场里常见的死角空间”,彼山向赢商网表示。 复杂的动线,导致商业死角 图片来源:彼山 不过,原生死角通过后天盘活,照样可以客流“爆表”。 天津大悦城的5号车库在行内闻名遐迩,2015年开街时,它将散落在全国各地经营着“小生意”的设计师和手作匠人集合在5500㎡双层空间里,打造了涵盖咖啡厅、书店和花店等27家体验感十足的店铺,更开启了全国打造文创街区的风潮。 图片来源:赢商云智库 但很少有人留意到,这个文创街区“鼻祖”,前身是商场3F停车楼。“这是一个死角盘活的经典案例,通过设想未来的使用场景,将空间本身和招商运营整体结合”,彼山认为,优秀的死角盘活术可以提升商场整体空间效益和强化品牌价值,而不限于死角本身,正如5号车库的出现,让人们对天津大悦城善于用主题街区打造场景化购物中心的印象更深。 但也有不少购物中心,把死角变成了“死局”。 “购物中心对死角‘处置’不当,很可能陷入运营负循环:空间体验差——消费者不爱去——人气差——租金收益差——业主运营动力低——空间体验更差…最终,消费者对死角的印象迁移为整个商场,死角‘腐蚀’了其余运营良好的空间。” 毕竟,在这个时代,商场不再是稀缺品,对于那些体验不舒适的商场,消费者可以直接“用脚投票”选择抛弃。 因此,购物中心死角运营,不只是提升购物中心商业效率的需要,从广义角度,更关乎购物中心的存亡。 02 商场死角背后,折射的是行业畸形的开发逻辑 国内购物中心发展史不过二十余年,据赢商大数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全国已开业存量购物中心(体量≥3万㎡)达8000个,结合近几年商场开业率大约在5-6成,平均每年有近千个商场在筹备中。 与之相对的是,国内开发经营体系的不成熟和专业人才的缺乏。“在国外,商场的招商策划和空间设计是同步进行的。但国内很多商场,等到设计做得差不多了,运营才介入,相当于架子搭好后,运营来填场,这个时候招商就会很被动。” 商场设计与招商运营脱节,这是死角产生的一大原因;同时,招商思维的不成熟,也会导致死角——“不少购物中心还是地主思维,认为自己有铺了,品牌就一定会进来”,彼山无奈表示。 近几年如长沙、武汉等二三线城市涌现了一大批定位高端的购物中心,瞄准LV、GUCCI等传统重奢品牌。“但奢侈品牌不是商场愿意砸钱就能引进的,他们对城市消费力、当地人口结构和店址区位等开业条件有非常严苛的要求,还需要保证营业额。” 所以,由于市场容量有限或竞争条款制约等客观因素,这些二三线城市新开业的高端购物中心,很可能最终无法顺利完成招商,但又囿于项目调性,只能通过展览等形式去填场,导致死角。 国内购物中心起步晚、供给大,所以商业地产行业发达的澳洲、美国,以及邻邦日本和泰国,一直是我们考察和学习的主要对象。现阶段,国内大部分商场在操盘理念(主打第三空间)、商业形态(从盒子到盒子+街区)和商场服务(强调人性化)的表现,均透露着我们学习前辈的影子。 图片来源:彼山 但国外商场另一项优秀经验——重视热环境(包括空调、通风和遮阳等影响人体冷暖感的环境)、灯光强弱和光线色温的有机协调,却尚未取得国内购物中心的重视,甚至不少商场因为在这方面运营不当,导致另一种空间死角。 例如,有些商场在定位酷炫的主题街区区域使用大量冷光,使人感到刺眼和不舒适。“国内街区式商业地面大多以水泥硬地为主,缺乏足够的遮阳设计,导致白天温度过高,人流量低,夜晚重新热闹,存在分时段死角。”彼山表示,目前国内大部分街区式样商业,普遍都忽视了遮阳设计。 “国内商业地产其实非常缺乏专业人才,对商业不了解造成动线硬伤,或者设计环节沟通不到位,使机电、结构等团队没有衔接好设计,都是商场产生死角的常见原因”。彼山坦言。 […]